露骨、三俗、犯罪,你以为这就是黑帮?【文化潮流03期】
开门见山,我们这期来聊聊黑帮文化。活在太平盛世的人,总是喜欢看点不那么太平的事。
黑帮题材一直都是各式文娱作品的常客。从影视到文学,从游戏到动漫。黑帮题材的作品一直对消费者们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。所以到今天,GTA6依然是遥遥无期。
浅薄点来说,黑帮题材的吸引力源于两种东西,枕头和拳头,也就是性和暴力。
这种吸引跟个人的品位喜好没什么太大关系,主要就是人的本能欲望驱使。
B站诸多可耻的播放量,就很直白的证明了这一点。
不过,在众多的黑帮题材作品当中,所谓的性和暴力终归只是一些浅薄的噱头。
黑帮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事物与价值则要复杂的多。
所以想要对黑帮文化有所讨论,我们就要先交流一个问题,什么是黑帮?
复杂多样
首先明确一点,黑帮是一种界限模糊的存在。
黑帮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。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,是依附于社会大环境的存在。
这里想强调的是,不一样的人、不一样的地域文化、不一样的时代背景、不一样的社会环境,所诞生的黑帮文化也就大不相同。所以说黑帮的界限是模糊的,它们从未有过统一鲜明的形象。
意大利黑手党、日本极道、墨西哥毒贩、香港古惑仔、美国黑人帮派,从这些大家熟知的黑帮形象当中,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黑帮文化的差异性与复杂多样。
而这种差异,也相应的体现了黑帮所扎根的社会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。
例如,我们在美国黑人帮派当中就能看到种族阶级矛盾。
在日本黑帮中,无论是闻名世界的山口组,还是极具特色的暴走族,都可以追溯到战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,以及日本的传统文化武士道精神。在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经典影片教父当中,则可以感受到欧洲贵族阶级文化对黑手党的影响。
所以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。
黑帮是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投影,是人们去认识历史与自我的特殊视角。
这种理解使黑帮文化有了一定的正面价值与意义。
而这种理解与价值,离不开众多创作者为黑帮文化的相继润色。在这里,就简单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:
《杜月笙传》《上帝之城》《教父》《黑社会》《荒野大镖客:救赎》《黑金帝国》《极恶非道》《新世界》《纽约黑帮》《耶路撒冷》
灰色形象
刚刚,我们是聊过了黑帮的复杂多样性,以及对它较为正面的理解。
那么在这些之外,黑帮也有它相对明确统一的特性,以及更为接近现实的理解认识。
黑帮在文明社会的教育当中,是一种与道德相悖的存在。
但就像前面所说,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,黑帮文化也大有不同。
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灰色才是许多事物的底色。
华人黑帮的起源,大多可以追溯到三合会的成立。与之相关的洪门、青帮如今更是成为了无数文娱作品杜撰的主要对象。
三合会又名天地会,是成立于清初的反清组织。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天字第一号的黑帮。
但是以后世人的眼光去看,当时的三合会绝对算不上什么与道德相悖的存在。在一些当代影视作品当中,三合会甚至被描绘成了侠义之举、民族义士的形象。
所以说黑帮并非是绝对与道德相悖的存在。
毕竟道德这种东西总是在随着人心立场变化。
在我的理解当中,更为恰当的说法应该是“黑帮是与法制相对立的存在”。
这一点,从古至今,各个地域文化背景下诞生的黑帮都可以与之对应。
那讲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说。日本黑帮是被承认合法地位的,好像不算与法制相对立。
这里就要多聊两句,日本黑帮的合法地位与武士阶级的消亡有着直接关系。但合法存在并不代表杀人不犯法。
日本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,他们存在太多的灰色产业,例如色情交易、赌博之类。
而这些灰色产业的存在又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。
日本国土资源匮乏,人口众多,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为主,城市负担难以缓解。国民生活空间局促,就业压力极大。
而且日本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,先吃过原子弹后扛过经济危机,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,自然灾害频发。这一切就导致日本国民对情感宣泄的需求极为强烈。
而色情交易、赌博这些灰色产业的存在,一方面为日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另一方面则是缓解了些许的就业压力,同时也为国民情绪提供了一种宣泄的途径。因此,这些灰色产业才得以大行其道。
而日本黑帮所谓的合法,也大多是指与这些灰色产业相关的活动。在这些之外,诸如恐吓、勒索、谋杀、绑架等行径依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所以说,日本黑帮顶多算是一只脚游走在法制的边缘,而另一只脚依然站在法制的对立面。
趋利为恶
那么现在说回刚才的话题“黑帮是与法制相对立的存在”。而这种对立,可是说是除了少数特殊的时代背景之外,基本就代表着为恶的行径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为恶为善终归都是为了一个利字。只是有些利落在了实处,有些利落则是落在了虚处。
黑帮作为绝对的高危职业,肯定不是单纯的兴趣使然。趋利为恶就是黑帮最明确的共通本质。所以有时候去看一些作品对黑帮兄弟义气的大肆描绘,多少还是觉得有些太过童话。
之前,我们有聊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,黑帮也大多是灰色的存在。但酒里掺了水,终归还是酒。黑帮的复杂性,使它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有些许正面形象。但这绝不代表黑帮就是什么值得被欢迎的存在。
趋利为恶是黑帮文化洗不去的污痕。众多黑帮题材文娱作品,为观众呈现过充满仪式感的暴力美学,也编排过无数扣人心弦的犯罪情节。
但我相信回到现实生活中,没有一个人会愿意真正投身于黑帮逐利的漩涡当中。毕竟我们知道,我们不是主角,而且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。
所以恶终究是恶,并不能因为看起来很帅,而被追捧为什么了不起的事。好看的也只是故事而已。
这个道理其实挺简单的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去想。
所以有些题外话,就想对一些人讲一下。
不要觉得与强权对立,做实力悬殊的抗争,就是勇者。不要觉得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与集体争斗,就是义士。不要觉得带上面罩,做些拙劣的表演博些目光,就是侠客。更不要为了自己一点龌龊的诉求,就扯上自由与人权的大旗。真的是既可笑又恶心。
没错,我就是想点名一下香港废青。
希望你们有一天会明白恶就是恶的道理,不会因为动机和结果而有所改变。
聊到这里,黑帮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大概聊完了。
接下来,我们来聊一下。为什么人们会喜欢黑帮文化?
其实人们对于黑帮文化的喜爱有几个特别明显的缘由。
诸如对于主流道德、英雄情结的反叛倾向,对禁忌事物的窥探欲好奇心,还有性和暴力的本能驱使等等。
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聊的。
对于黑帮文化的喜爱,我认为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。那就是我们与他们终归是同一种人。
黑帮的趋利为恶与法制相对立,但并非与情理相对立。
一个人为了钱,为了情谊而去伤害他人,享受不应得的利益。这种行为放在文明社会当中又何尝少见。
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平日里都可以做到尊重他人利益。不过如果身处利益关系之中,大多数人应该还是不会做出恶意伤害他人的举动,但内心深处真正尊重的,终归只是法制与自身的道德原则而绝非是他人利益。
如果一个人像失心疯一样,不为钱不为利而去伤害他人。那在情理上也就很难被人认同理解,也就不会有些许喜爱的想法。这种人不是黑帮而是变态。
“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!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!”这是出自聊斋志异《考城隍》中的一段话。
这段话表达了蒲松龄先生的善恶观,他认为善恶之分不在于事实本身,而是在于人心。
从这种善恶观出发,我们就可以理解,为什么会说我们与那些黑帮为恶之人终归是同一种人。
人心深处,总是有那么点见不得人的东西。
天主教列出的七宗罪傲慢、嫉妒、愤怒、懒惰、贪婪、暴食、色欲。
身为一介凡人,我觉得我样样都沾。
每个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不同,所以有的人成了好人有的人成了坏人。但在每个人心中那点不与人说的算计,多多少少都是有的。无论是拔刀相助还是监守自盗,心里必然是要先问自己一句“值不值”?
那聊到这里,可能有些观众会觉得别扭,感觉人心应该没有如此不堪。这个UP看轻了善意,只是因为自己内心泥泞不堪,推己及人罢了。
所以这里想要多说两句。我崇拜人性的光辉,也相信存在无私无欲的善意之举。只是心中有所衡量才是大多数人,大多数事。而这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堪,只是人之常情。
有人做了善事,想要收获些许的赞誉和馈赠,好事兴许就成了坏事,没准还要遭人谩骂。如果这样才对,心里想想反而有些难过与失望。
说回刚才的话题,黑帮趋利为恶的行为并不与常人内心情理相违背。
大家只是在生活中的表现不同。而这种区别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外界环境影响。
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,人们遵循主流道德的约束与人为善。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,善意会让别人尊敬你信任你,这样才能拥有一份不错的生活。
但在另一种环境下,例如战乱、监狱、灾荒等等。人们就不得不遵循另一套规则行事。
所以人总是善变,做好事的是他,做坏事的也是他。
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过一对雌雄大盗,邦妮和克莱德。在警察的追捕下,两人一路抢劫杀人走上了逃亡之旅。
数年间,至少有9位警察与数位平民死于两人之手。最终这对亡命鸳鸯身中五十余枪被警方击毙。
如此丧心病狂的行径,在如今看来,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可饶如的罪行。但是,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,民生凋敝。无数人怀揣着对政府与富人阶级的反抗幻想。
邦尼与克莱德的出现,竟一时间风靡全美成为无数人的偶像,备受追捧。两人死后,人们自发的为他们进行追悼,还出现了万人送葬的夸张场面。
这一事迹后来也相继被改编成《雌雄大盗》《天生杀人狂》《劫匪》等影视作品。
行善很难,为恶也不是那么容易。但人心里那点明灭反复的善念、恶念当真是最廉价的东西。
好了,聊到这里,这期主要内容也就全部结束了。
那在最后呢,还是要感谢一下大家的支持与厚爱。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68458427
页:
[1]